韩世谔的武艺来自于韩擒虎,一点不弱!
姜维的长枪化解刚劲,像是蟒蛇一样缠绕韩世谔的枪杆,直逼韩世谔的肩膀。
韩世谔大惊失色,步伐向后连退数步,避免被姜维的长枪刺中肩膀。
“这股劲力阴柔,完全不与我硬碰硬……”
韩世谔惊讶地发现姜维的枪法别具一格,在退后时,韩世谔以刚猛之劲,震退姜维试图跟上的枪尖。
两人只是交手一两个回合,均从彼此的眼神中看出了诧异。
不过切磋还没有比出胜负。
两人在相互试探彼此的虚实之后,开始全力出手,长枪化为残影,激撞闪击!
众人听到此起彼伏的兵器碰撞声,动态视力极力捕捉他们枪法招式的轨迹。
“姜维的武力,可能与邓艾不相伯仲。至于韩世谔的武力,可能略微逊色于姜维。”
张华在两员武将缠斗几十个回合后,已经稍微看出韩世谔与姜维之间,武艺还是存在差距。
韩世谔的力道刚猛,却被迫处于守势,姜维占据了上风。
另外,韩世谔、姜维的武力,都不能称之为一流,不过在二流武将之中,算是佼佼者了。
“不愧是三国名将姜维……”
韩世谔被姜维枪法压制,咬紧牙关,要看看自己可以支撑到什么时候。
“三国姜维,武艺上,我有信心败之。但论起用兵,用谋,就未必了……”
正在旁观的宋将,认为自己的武力,超过了姜维,统帅、智力却不好说。
这个世界藏龙卧虎,历朝历代都有猛士出没,张华的第二次科举,引出不少猛人。
张华让十六个武举人相互切磋,就是为了让众人相互熟悉,更快融入大夏这个集体。
“破!”
姜维与韩世谔斗至八九十个回合,长枪一抖,挑飞韩世谔的兵器。
“是我败了。”
韩世谔见兵器脱手,知道不敌姜维。
但出身名门的韩世谔却没有因此感到脸上无光,因为姜维是三国名将。
输给姜维,并不丢人。
“你的武艺,也算是不错。”
姜维收起长枪,认可了韩世谔的武艺。
韩世谔给姜维带来不小的压力,姜维使用全力,才在一百个回合之内,击败韩世谔。
如果在战场上,韩世谔还是可以设法脱身逃走。
韩世谔又对张华抱拳:“明公,我败了。不过我有一身武艺,又跟随吾父,习得兵法。如明公重用,韩世谔必定不会辜负明公所望。”
韩世谔虽败犹荣。
能在姜维手底下坚持这么多个回合,说明韩世谔武力至少有80点。
韩世谔毛遂自荐,与其出身将门的自信有关。
败了又如何?
韩世谔认为自己有将才,只要给他一支兵马,照样可以攻城拔寨。
“放心,切磋不影响任用,我会酌情考虑任免。”
张华只是通过观看这些武将切磋,了解他们的风格和性情,无论胜负,都不影响张华的判断。
比如杨延昭输给杨业,张华还不会认为杨延昭没用,一切看对手是谁而已。
韩世谔再次拜谢:“多谢明公。”
姜维也向张华抱拳,没有多言,离开比武台。
“伯约,你且过来。”
张华招手,示意姜维前来,另有吩咐。
姜维果然前来:“明公可有吩咐?”
“在此之前,你在何地效力?”
张华想不明白姜维为何会出现在关中,又为何会投靠自己。
按理来说,诸侯林立,到了这个阶段,各个名将多数已有明主。
姜维提及此事,神情不免黯然:“我与娘亲出现在西凉一带,在战乱中,娘亲被秦军弩手误杀,因此不忿,受到谢艾邀请,加入凉国,抗衡秦军。不久前,凉国被秦军所灭,便与谢艾前来关中投靠明主。”
“竟然还有这般故事。”
张华倒是知道凉州也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,秦国、凉国争霸,凉国国主张重华兵败身亡,凉国武将或死或降,还有一批凉国武将流入关中。
谢艾、姜维都是加入凉国的武将,兵败之后,退入关中,投靠秦军的敌人张华。
敌人的敌人,就是朋友。
“谢艾,可有此事?”
“千真万确。”
“你们既然已经认识,如此也好。伯约,此乃士载,你们年纪相仿,可以相互认识。”
张华又引荐邓艾与姜维认识。
这一对死对头,因为世界线变动,化干戈为玉帛。
老年邓艾与姜维的恩怨,与年轻邓艾、姜维有何关系?
“在下姜伯约。”
“在下邓士载。”
两个年轻武将,历史性会晤,而且破天荒地加入了同一个势力。
赵广挠了挠头,夭寿了,大将军竟然和死对头邓艾成为同僚。
姜维和邓艾可谓是棋逢敌手,姜维虽然吃亏不少,但姜维背后的国力不如邓艾,因此姜维绝不弱于邓艾。
姜维与韩世谔的切磋过后,一个来自南齐的武将与一个来自楚国的武将切磋,张华看他们的武力有70多,但不是什么名将,只是埋没在历史上的路人武将。
再之后,又有几对武将抓对厮杀。
不过这几对武将,也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之人。
直到最后一对武将出场,张华这才打起精神。
最后两个武将之中,有一个来自宋朝的大人物。
“在下卢智深,来自大元!”
一个握着禅杖作为兵器的和尚出现,却是元朝山寨版本的鲁智深。
他变秃了,也变强了。
但张华的目标不是他,而是他的对手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